远征筹备

晚清的最后一位统治者是溥仪,他在登基时只有三岁。溥仪是醇亲王的孙子,正值国力日渐衰弱之时,慈禧太后以垂帘听政掌握大权,权势之滔天几乎压过一切朝政。人们不禁要问,为什么把皇权交给一个尚在摇篮中的孩子?其实这背后隐藏着更深的权力考量。自咸丰帝去世后,年幼的同治帝登基,慈禧与慈安两位太后对朝政实行共同垂帘;但慈禧对分权极其敏感,逐渐设法让自己独揽大权,甚至不惜以暗中排挤的手段除去慈安太后。等同治尚未成年时就被她掌控政务,直到十七岁才由她正式宣告亲政,朝局由她独自掌握。

然而同治英年早逝,十九岁便离开人世,皇室的血脉再次面临空缺。为延续垂帘的权势,慈禧决定把皇位交给一个尚且年幼的继承人——光绪皇帝。光绪自幼在慈禧严格的管教下成长,常被迫称她为“皇爸爸”,性格因此显得坚韧却也略带怯懦。尽管光绪在治理上颇具远见,提出不少改革主张,但这些理想与慈禧的保守路线相冲突,因而两人长期对立,权力的明争暗斗持续多年。最终,光绪与慈禧都在自己的方式里走向生命的尽头,朝政的走向也在这场内斗中不断而变。

在临终之际,慈禧选择让溥仪成为同治帝之后的继承人。溥仪本是光绪的侄子,如今两人并列为同治帝的潜在继承人,这背后其实反映了慈禧的一个明确目的:避免自己的皇嗣绝后。因为光绪虽有手段,却无子嗣,若直接让光绪传承,慈禧的血脉后续便成了一个空缺。于是她将希望寄托在年仅三岁的溥仪身上,让他成为可控的继承者,具备继续垂帘听政的潜力。可惜慈禧的寿命并不长久,政权的天平随之倾斜,溥仪的未来也被卷入一个动荡的时期,最终成为晚清历史中一个象征性的存在。
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